今年以来,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42061015)“西藏高海拔地区青稞蒸散组分分配特征及控制机制”项目以黑青稞为研究对象,在青稞蒸散组分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,相关研究论文“Evapotranspiration Components Dynamic of Highland Barley Using PML ET Product in Tibet”于近期发表于遥感领域国际权威期刊《Remote Sensing》(JCR 1区,中科院2区,影响因子4.85),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谭海运为共同第一作者、谭大明为通讯作者。
青稞是西藏独特的种质资源和优势作物,对保障牧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,但由于大田灌溉水资源不平衡等原因,直接制约西藏特色资源黑青稞的产量。蒸散是高海拔地区水循环的最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之一,理解青稞蒸散组分(植被蒸腾、土壤蒸发和冠层截留蒸发)的动态特征对通过水资源调控稳定和提升黑青稞产量具有重要意义。研究基于遥感技术手段分析了2001-2020青稞蒸散组分的季节性及年际变化特征,结果表明,土壤蒸发是青稞蒸散最重要的组分,占比77%。蒸散组分随海拔高度变化明显,表现为土壤蒸发及比重从3500-3800 m增加,而在4100m后呈下降趋势;植被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则相反。年际上,2001-2020年青稞土壤蒸发及比重呈下降趋势,而植被蒸腾及比重呈上升趋势,冠层截留蒸发及比重呈不显著下降趋势;除冠层截留蒸发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外,蒸散组分年际变化与气象要素不显著相关。季节上,青稞蒸散组分呈现单峰型季节变化规律,组分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与气温、相对湿度和降水显著相关,而组分占比主要受环境要素、灌溉和管理方式而非气象要素的影响。
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42061015)的支持。
 |
农科院4号试验地监测点 |
 |
相关期刊论文 |